从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里寻找教育真谛 来读读“我们小时候”科学家系列

2024-10-08  A+ A-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江南网欢迎您! 
2013年,“我们小时候”丛书横空出世,先后推出了王安忆、苏童、迟子建、毕飞宇、周国平、郁雨君、张炜、叶兆言、宗璞、张梅溪等文学名家回忆童年的散文作品。十余年过去,“我们小时候”这一品牌越发响亮,如今,科学家系列又横空出世。

新增的这套书,是我国多位颇有成就的科学家,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目前率先推出的是古生物学家周忠和,理论物理学家李淼,数学家、诗人蔡天新的作品)——都是亲历的人和事,他们又善于讲,无不娓娓动听。

中国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成就的科学家是如何走过这一阶段的呢?这套书对我们颇有启示,你会发现,当作者们还是孩子时,普遍具有很强的觉察力和好奇心,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热爱和兴趣,急切地拥抱天地万物,对动物、植物,对一滴水、一株草的来历和变化,都想追问一串为什么。他们对星星为什么会待在天空上,也要探寻个究竟——在这些和考试成绩毫无关系的兴趣里,他们找到了探索和创新的乐趣,也在日后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我们小时候过得又苦又甜,虽然物质条件比较艰苦,精神上却很放松、舒展,可以充分地自由生长。”回头看自己的成长经历,三位科学家纷纷表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别一味地“卷”教育,应该给孩子一些随心所欲的自由。这也正是几十年后,他们依然保有和孩童一样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奥秘。

比如,数学家蔡天新的童年在浙江台州度过,与山海为伴,在多个小村镇之间漂泊,然而,有限的生活空间与物质条件并没有限制他的好奇心与探究自然的热望。在他的新书《海边的男孩》中,蔡天新透露,小时候出于好奇,用头发“检验”沥青的黏度,结果,沥青粘在头发上,取不下来了。最后,他只好用剪刀把粘有沥青的头发剪下来。一个月之后拍毕业照,他的头发仍没有长全。于是,这张毕业照,成了一位数学家童年好奇心的最好“证据”。

蔡天新15岁就考上大学,如今是数学家,也是诗人;李淼曾是当地高考状元,后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了全息暗能量模型;周忠和考入南京大学,现已是中科院院士。但奇怪的是,在童年时代,他们从未“卷”学习;到了高考时,却都成了“学霸”,进入全国知名学府深造;几十年后,他们更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更多学生?三位科学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一个词——自由。

蔡天新认为,教育要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人获得自由的心灵。要给孩子一些自由,允许他们有一些特立独行的想法。更何况,当时代快速发展,一个人未来需要学习的东西,远远超过了学校所能教授的内容,个人的学习能力将越来越重要。

那么,假设孩子的天赋没那么高,学得慢一点,又该怎么办?蔡天新用飞鸟和青蛙打了一个比方。“像牛顿、杨振宁这样的飞鸟在天空翱翔,看见了世界运行的大致规律;而普通人作为青蛙在地上奔走 ,发现了新的池塘,同样也发挥了自己的价值。”


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