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气象局二楼的亚运气象台内,一场天气预报实战模拟训练正在进行。亚运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沈杭锋坐在预报会商室中间,与同事们认真分析实况数据和天气形势,对未来天气进行研判。这是6月中旬的一个上午,50多平方米的亚运气象台集中办公区内,每月、每周、每天的亚运工作清单随处可见。距离亚运会开幕还有3个多月的时间,沈杭锋所在的预报团队,已进入“战备状态”——他们和后期进驻的中央气象台、区域气象中心特聘专家,将一同担负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工作。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而在大型体育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中,气象部门却必须捕捉每一次的风云变化。杭州亚运会期间,正值夏末秋初,短时暴雨、雷电、冰雹、大风、高温、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而高尔夫、马术、皮划艇、轮滑等户外项目受气象影响明显,稍有变化,就可能给比赛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除了赛场内运动员们的较量,赛场外的天气预报员们也要与天进行一场“博弈”——他们要时刻监视天气,综合研判分析,给出他们认为最精准的气象预报,从而保障体育赛事的顺利进行。在沈杭锋的桌面上,记者看到了针对亚运测试赛期间各个场馆不同需求而制作的预报产品。这些预报产品除了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等常规要素外,还有针对马术、水上运动等特殊赛事需求,个性化提供的暑热压力指数、水温等气象服务内容。“比如马术比赛对暑热压力指数有要求,帆船比赛对风力有要求……”如今,提起各个项目的气象预报工作,沈杭锋已如数家珍。然而,每一种订制产品的背后,却是无数次的沟通和碰撞。与其他部门相比,气象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领域,也是相对陌生的专业。“因此就需要我们主动上门对接。”沈杭锋回忆,最开始和各部门沟通时,他们都提不出具体需求。“我们只能根据初步了解,列出个性化清单,再反复对接进行完善。”从去年开始,他和同事们就跨界当起气象界的“产品经理”。每一张“菜单”从出炉到完善,都需要经过几个月时间的打磨。对于气象预报团队而言,压力不仅来自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更有赛事对于预报精准度的苛求。“平常我们都是以区域为范围,这次我们要精确到各个场馆,范围更小了,精准度要求也更高。在特别重要的活动或赛事上,还将提供精细到小时、甚至分钟的天气预报。”作为曾保障服务G20杭州峰会的资深气象人,沈杭锋积累了不少经验。而亚运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他还是首次面对。早在亚运气象台运行前,沈杭锋就曾在西安蹲守一周,现场观摩学习第十四届全运会的气象保障服务。他们还学习北京冬奥会的办赛经验,对标“百米级、分钟级”的预报能力,与团队一起引进并本地化研发应用,通过亚运气象智能预报服务平台,实现对亚运会的气象保障服务。目前,杭州亚运会56个竞赛场馆以及1个亚运村、4个亚运分村(运动员分村)自动气象站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亚运赛事专项气象观测的全覆盖。本届亚运会开幕式将于9月23日举行,这一天也是气象保障最为关键的日子。想要“守得云开见月明”,就要“未雨绸缪”,提前把杭州9、10月份的天气“摸清”“摸透”。当下,沈杭锋和团队正在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分析开幕式当天会场天气,就各类天气建立针对性预报方法或模型。“我们往前追溯了同一日期近30年的历史天气,进行气候风险分析。”沈杭锋说,比如这么多年这天共下雨几天,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时间段,风力有多强……依照研判,各条线才能做好各种突发天气的预案,保障开幕式顺利进行。“G20杭州峰会中印象最深的就是9月4日晚上的演出,究竟选在室外的西湖还是室内的会场,很大程度取决于天气情况。我们气象部门通过大量分析研判,一直坚持以多云到阴天气为主的预报结论。”沈杭锋回忆,当天下午突然在西湖出现了短时强降水,而刚好是他值班。“所有的人都很紧张,有关部门也要求我们,每隔半小时播报天气实况及风雨预报。幸运的是,最终我们的预报准确。演出时段几乎风平浪静,西湖上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演出。”眼下,距离亚运开幕虽然还有一段时间,但沈杭锋和同事的工作表已排得满满当当:岗位练兵、人员培训、需求调研、技术储备、模拟演练。沈杭锋说,日复一日的训练,就像大夫“问诊”。熟能生巧,才能在开幕式这天做出更准确的预报。亚运会开幕式倒计时一周年活动、“韵味杭州”系列比赛……一次次的预报、与部门间反复磨合沟通,让他们更加熟悉其中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