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以文学为荣”的上世纪80年代,广袤乡村里的文学杂志“遍地开花”,而经过时代浪潮淘洗,至今还能存活下来的,寥若晨星。
在义桥镇,就有一颗晨星——创刊于1985年,由义桥镇政府、义桥镇文化站创办的《渔浦》文学杂志。38年来,《渔浦》紧跟时代步伐,挖掘义桥人文历史,记录社会经济发展,并获浙江省优秀群众文化期刊银奖。这也是萧山首个乡镇文联主办的内部文学刊物。今年一季度,《渔浦》杂志改换风格后再次出刊。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王月珍这样形容自己与《渔浦》的“初遇”:“好久没为谁心动了,但今天,第一次见你,我眼睛定格了。”那么,《渔浦》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各界文化人士评说《渔浦》浙江群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文化馆研究馆员周航:初见《渔浦》,先是被刊名吸引。探其因,富春、浦阳及钱塘三江汇合口称“渔浦”,而义桥正处三江交汇之处。打开《渔浦》细细翻看,给我的感受,既有品质、内涵,又有格调、颜值;既有厚度,又有温度。了解《渔浦》,感慨欣喜,至今出刊48期的辛劳历程,印证了其在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中表现活跃,成为广大群众释放创作热情,展示文艺情怀,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区科技局退休干部、义桥乡贤徐荣春:一个乡镇有一本像《渔浦》这样的杂志,在萧山乃至整个杭州地区是不多见的。《渔浦》栏目多彩,内容丰富;能长期坚持,始终不渝。她是义桥文学艺术界一个平台,在引导文学艺术爱好者,推动义桥乡村文化建设,传承诗路渔浦精神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渔浦》的成功,是义桥镇党委,镇人民政府重视支持的结果,是义桥镇文广站,文联共同努力的成果。希望《渔浦》高举文化自信旗帜,始终成为乡镇文化建设的排头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协理事钱金利:《渔浦》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刊物,很喜欢。作为一家乡镇级文联主办的刊物,印刷的精美和文字的质量,超乎预期。在这样一个物质迅猛发展的年代,还有一个镇一群人在坚守着文学梦想、致力于传播区域文化,这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相信并期待《渔浦》,继续坚守、坚持文学梦想,立足渔浦,辐射全国;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推送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萧山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黄建明:在当下,纯文学期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乡镇一级的文学刊物,其目的与文学大刊是不一样的。后者担负的是丰富地方文化生活,培养地方文学爱好者的重任,事实上,我对文学的爱好也是源于乡镇文学刊物。这一点,《渔浦》是做得比较到位的,它对义桥的历史和文化的挖掘,对文学人才的储备与提携,特别是对古诗词创作的推动,作用都是显而易见,十分巨大的。接下来,《渔浦》要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价值方向,关注时下义桥社会的方方面面,真实而深刻的洞察,让人从中获得力量。义桥镇志办工作人员邵兴良:我们义桥镇的《渔浦》文学刊物,很受读者欢迎,究其原因,是因为开卷有韵味,闭卷有回味。写渔浦的历史文化,有根有据,如行云流水,穿越上千年;写格律诗词,平仄韵律对仗到位,称得上意境无限;更有三江稚鹰栏目,刊登的是义桥小学生们的作品,使我们看到,长江后浪推前浪,《渔浦》作者后继有人。今后,《渔浦》更要向高质量前进,尤其是诗词这一块,要有义桥元素,愿《渔浦》越办越好。弘扬本土文化 《渔浦》应运而生义桥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也是钱塘江诗词文化的重要节点。历史上以渔浦闻名。从南北朝开始,谢灵运、李白、杜甫、孟浩然、苏轼、陆游、王冕、毛奇龄等历代诗人都到过渔浦,并留下了辉煌诗篇。进入新时代以来,义桥镇进一步弘扬渔浦地域文化,致力于打造一支讴歌义桥渔浦的文学创作队伍,组建了一支60余人的文学创作队伍,在《中华诗词》《中国文化报》《浙江诗人》《杭州日报》《西湖》《萧然文艺》等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并自办《渔浦》文学杂志。打开1985年出版的首期《渔浦》,发刊词里饱含着《渔浦》编委对这本杂志的初心——“今日义桥人民正在致力于本乡本土、‘两个文明’的建设,我们应该无愧于这个全新的时代,把义桥建设得更美更好……”在《渔浦》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坚毅的记忆里,那些年,萧山几乎每个镇乡文化站都有一本自己的文学杂志,义桥也不例外。之所以把“渔浦”作为刊名,因为它富有诗意,尤其重要的,它是义桥古老的一个村之名,历史文化悠久。《渔浦》创办于1985年3月,出刊时间从1985年3月到1993年10月,总发行量达30000余份,共出刊33期。第1期-第18期用打字机打。1990年开始,全部采用铅印,时为萧山市首家采用铅字印刷的镇乡级文化站刊物。2018年,义桥提出打造浙江省诗词之乡,停刊多年的《渔浦》再次启程。期刊数从之前的33期继续延续下去。杂志页码从1985年首期的五六页增加到现在的80页,栏目也增加到包含萧然作家、渔潭诗风、诗会唱贺、义桥地理等十几个栏目。黄坚毅介绍,目前《渔浦》是季刊,一期杂志从稿件收集、排版到定稿需要一个半月时间,还是比较繁琐的。比如稿件收集,需要先按照题材分好栏目,再协调作者写稿,将收到的稿件分类整理,放入合适的栏目。“现在每期杂志都有10万字左右,一般我都是晚上整理,还要校对错别字。”《渔浦》注重文艺性、时代性、地方性、趣味性、知识性,包含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故事等各种题材,多年来始终立足本土,扎根义桥基层、关注百姓生活,刊登了大量义桥籍作者的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称赞。《渔浦》刊物的作者,都在义桥各个企事业单位工作,出于业余文学爱好,热心写作、支持渔浦,为义桥业余文学创作园地增枝添叶。随着刊物不断出刊,作者群逐步增加,并扩展至全国。“本土作者就有60多位,其中有40余人参加了中华诗词学会,省、市、区级以上的作家协会等组织,还有来自省内外的踊跃投稿者。“一般我的信箱隔两三天就能收到十多篇来自省外的稿件。”黄坚毅说。连接过去展示未来一部微缩的义桥社会发展史“在这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那些不曾隐姓埋名的诗人,此刻,或许正泊在时间的浅处,枕着波涛,让游动在诗句中的三两鱼儿,吐出点点渔火,而倦鸟的翅膀,已被黄昏的风,吹动在时间之外。”“……1957年下半年,县妇女联合会组织从沙地区委派两名挑花女工到义桥传授花边技艺,街镇上有10多位姑娘与年轻妇女在鸡鹅市弄陈姓民宅内学习挑花……”“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幅画,美妙、纯真而又难忘。在五彩缤纷的童年里,我最难忘的就是和外公一起摘桔子了……”……今年第一期出版的《渔浦》,既有渔浦的雅集,又带着乡村的朴实,吸引域内外许多作家的关注和喜欢。钱金利、蒋兴刚、马毓敏、黄建明、陈于晓等一批实力型作家以及乔加林、赖运胜等外乡作家纷纷献上他们的精心之作,为渔浦添加了耀眼的光芒。还有三江稚鹰栏目中的小作者们,记录了他们摘桔子、烤番薯、放烟花等生活经历,也让大家看到渔浦文学创作的美好未来。连接过去,守望未来,是《渔浦》的使命。“《渔浦》杂志是展示义桥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基层文化工作者辛勤耕耘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对外展示渔浦文化的重要窗口。”义桥镇宣传委员俞国龙说,《渔浦》杂志内容包括义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展示,更像是一幅义桥经济社会发展画卷,“读这本杂志可以读到义桥的过去,也可以展示义桥的未来。”从这层意义上看,《渔浦》是一部微缩的义桥社会发展史,更是一代义桥人的传承和寄托。办好一本文化刊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繁荣和发展义桥文化的责任所在。“我们希望通过这本杂志,向更多年轻人、青少年一代传递义桥的本土文化,传播义桥人不断奋斗、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朴素精神。”俞国龙说,希望把这本杂志一直办下去,越办越好,以后能获得更多省级、国家级荣誉。党的十九大以来,义桥镇将“文化兴镇”作为党委、政府的三大战略之一,大力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渔浦文化。近年来编辑出版了《渔浦诗词》《渔浦新韵》《义桥文化丛书》等50余种文学作品集,组织举办了渔浦文化节、钱塘江诗词大会、重走浙东唐诗之路采风活动等一批创新文化活动。持续打响的渔浦诗词文化品牌,正让义桥这座文化名镇成为诗词文化的新地标,推动实现“精神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