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亨利的名篇“最后一片叶子”讲到肺炎的不同表现 从鲁迅先生的胸片看结核病的发展……杭州日报 领读:记者 姜雄王雪芬,是浙江一所著名医院的主任医师,也是浙大医学院的教师。她酷爱读书,被称为“朋友圈里写书评最勤快的人”,也深受医学院学生的喜爱,她能从欧·亨利的名篇“最后一片叶子”讲到肺炎的不同表现,从鲁迅先生的胸片看结核病的发展……以文学滋养医学,以人文滋养医生,王雪芬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讲述人:王雪芬地区:浙江杭州我是一名医生,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我也是浙大医学院的一名教师,给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医学生上课。平时读的“闲书”,某些情节和内容,常常被我用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多年后还记得我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这让我尤感欣慰。从欧·亨利的名篇,总结肺炎知识比如上“肺炎”一课,我用到了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年轻的画家琼珊不幸患上了肺炎,卧病在床。她看着窗外逐渐飘零的常春藤叶对室友说,等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下,我也要死去了。但那最后的一片叶子,始终未见落下。琼珊慢慢康复了。老画家贝尔曼却因为肺炎去世了——原来老画家冒着风雨在夜里画上了那一片常春藤叶,因此染上了肺炎。由此,我总结肺炎的诱因、治疗和预后。受凉淋雨是诱因;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肺炎是致命的;老年人的肺炎病死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现在依然是)。这节课除了“肺炎”的知识,还有人性的光辉在课堂闪耀。讲到“肺癌”,肺癌与烟草的关系毋庸置疑,临床病例太多太多了。有“中国天眼之父”之称的科学家南仁东,在“天眼”(注:巨型射电望远镜)运行还不到一年之际,就因罹患肺癌去世。有一篇新闻报道里写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抽烟是他的减压方式,他的办公室里烟雾浓重,同事进去甚至要戴防毒面具。我痛心地说:“他要是不吸烟起码能多活十年,中国‘天眼’该有多幸运。”从鲁迅先生的胸片,认识结核病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埃及的木乃伊身上就有肺结核和骨结核的证据。讲“结核病”一课,我引用了余凤高先生《呻吟声中的思索》一书的内容:诺瓦利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脸色苍白,尤其前额白得透明,棕色的眼睛发出异样的光彩,这是疾病赋予他的“美姿”。很多名人都患有结核病,阿尔丰西娜(小说《茶花女》的原型)、肖邦、郁达夫、萧红、费·雯丽等等,当然还有黛玉小姐。中世纪欧洲的艺术家们甚至期待患上结核病,病人那种羸弱、消瘦、苍白,能引起贵妇人的怜爱和心疼。还有,结核病人的脸上总是红扑扑的,带着一种令人颤栗的美。我还展示了鲁迅先生的胸片和生命最后的体温表。如此,结核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学生们就不容易忘记了。这些问题闲书里有“正确答案”为提高趣味性,我还常常在课堂上分享电影内容。比如,《追捕》和结核病治疗的DOTS(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中的直接督导;电影《风暴》中的哮喘发作、急救药沙丁胺醇、哮喘致死等关键词……我还会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们集中思想。比如,史上第一张X线照片拍的是什么?为什么在大型雕塑中,头的比例会大一点?日本园林枯山水景观中的白砂耙纹有什么象征意义?人类和植物有百分之多少的相同基因?这些问题都有答案,“藏”在那些闲书里。当然,我一定提前备好了巧克力以奖赏回答问题的同学。每当这个时候,教室里都会扬起一片沸腾的欢笑。我爱读书理由只有一个我喜爱读书,缘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喜欢”。正如作家毛姆所言,“阅读应当是令人愉悦的”“人应该为了快乐而读书”。毛姆还说,“培养阅读习惯就是为你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的痛苦和不幸。”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年冬至,我看了一天的门诊,经历了一天的咽喉剧痛,很疲惫,晚上很早就躺在了床上。想起已经远离不再入梦的父母,不由悲从中来。是毛姆的书拯救了我。虽然不太记得那都是些什么故事了,只记得,在最终入睡时,内心愉悦、满足、恬静,这就足够了。从2016年开始,我在朋友圈里写“读书笔记”,或者叫“读后感”。季羡林先生说:“每天不写点什么,不读点书,静夜自思,仿佛犯了罪。”我也学着写下点文字,给自己的阅读留下些许痕迹。因为要写点什么,看书也认真些、仔细些,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顿悟还会及时写在“备忘录”里。过去的几年,我每年读40多本书。我院图书馆评选年度借书达人,我多年卫冕“文艺书”第一。我们的新院区、新图书馆,那么多的新书,我就像那只掉进米缸里的老鼠,喜滋滋地不肯出来。用文学滋养医学,以人文滋养医生。生活在有书读、有好书读的时代,何其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