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瀚墨 陶赟婷
“以前过年,要么出去拜年,要么在家看书学习。来博物馆参观,还是第一次!”正月初八,相城区漕湖学校五年级学生王子航在父母带领下,打卡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亲手触摸家乡的历史脉搏。
在博物馆里过大年,正悄然成为苏州不少青少年欢度新春的好选项。立足本地,苏州拥有开放文博场馆百余家,在全省率先建成“百馆之城”,为苏州青少年培养历史思维、提升精神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厚实基础;走出苏州,孩子们可以身临其境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培养自主学习、探索发现的能力,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博物馆热]
动手动脑,“家门口”沉浸体验
“那么多那么重的金砖,怎么运去北京呢?”在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第三展厅,看着满屋一字排开、气势恢宏的金砖,王子航歪着脑袋,一脸疑惑。“刚刚我们在二楼看到的那艘漕船,就是运输船。”有了电子讲解器的帮助,爸爸信心满满,现学现用,给儿子当起了讲解员:“在寒山寺西边,有条京杭大运河,明清时期,这些漕船组成的船队,会浩浩荡荡一路北上,把苏州的‘特产’送到王朝的最高殿堂。”博物馆所在的古窑村,就在“家门口”,在质朴、天然的村野氛围里,一堂沉浸式文博课让孩子兴奋不已。
“真难,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正月初二,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14岁的陈倩雯坐在缂机前,在“通经断纬”间,亲手体验了一把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肖锋告诉她,成人两巴掌大的一块缂丝方巾,匠人要辛苦两个月才能完成。博物馆教育主管茅天宸告诉记者,截至正月初七,他们已接待未成年观众超6000人次。为照顾好小观众、让大家学到更多知识,他们放弃休假,联合资深讲解志愿者,为孩子们开设了28场展厅导览课程、7场室内深度课程、3场寒假营活动和2场现场体验活动,主题包括“吴地文化一万年”“跟着课本游山水”“吴越楚那些事儿”“依山傍水姑苏城”等,涉及历史、地理、考古、艺术等多个领域。“报名信息一放出来,很快爆满,真是供不应求。”茅天宸说。
逛博物馆、游学博物馆俨然成为春节新风尚。这是千年以来酝酿、积淀的文化,在新世纪尤其是当下,又激荡、生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热。在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朱琳看来,这也是苏州这座“百馆之城”创新服务能力的提升。而且从环境来说,苏州各博物馆既安全、适宜,又清雅、雅洁;从展陈来说,既具有地方性特色,又具有全球性开阔视野。因此,博物馆逐渐成为家长带孩子流连的胜地。
穿行山水,“行天下”引导探索
去年,五年级学生逸馨看了很多考古纪录片、关注了不少著名文化学者,就这样着了传统文化的迷。“我认为旅行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方式。所以每个节假日,我们都会尽可能带她出去旅行,尽量去她最想去的地方。这次春节假期,她提出,想去湖南博物院和湖北省博物馆看看。”逸馨妈妈说。
于是,一家人节前就开始规划行程。为了满足女儿愿望,逸馨爸爸提前定好闹钟,掐着点抢票。两座博物馆分别位于长沙和武汉,春节期间交通不便,为了方便孩子顺利打卡,一家决定自驾前往。在湖南博物院,逸馨边拿着地图走走看看,边听爸爸给她讲解历史故事。尽管她最想看的人面铜方鼎由于保养并未展出,但她依然被马王堆汉墓陈列等深深震撼。在湖北省博物馆,逸馨又观赏到了曾侯乙编钟音乐会。“这次旅行,我亲眼看到了很多以前只在书本和电视上看到的文物。虽然有些历史知识我还不了解,但通过参观博物馆,我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我还了解到有考古学这个专业,将来挺想尝试的。”逸馨说。
“光让孩子看历史书籍其实挺枯燥的,孩子也很难真正有兴趣认真去阅读。通过带她参观一个个著名的博物馆,她自然而然就被中国丰富的文物资源给吸引了,回去后也会主动阅读相关书籍,并提出下一个想去参观的地点,我们非常希望能在一次次旅行中培养孩子这种持续性学习和探索的能力。”逸馨妈妈说。
[专家观点]
触通现实,文博知识“活起来”
2022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最新定义强调,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从前期设计到实际运营3年来,我们一直有意识地为青少年倾斜服务。”茅天宸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基地,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博物馆传递知识,应遵循细化、便利、普惠等原则。
目前,吴文化博物馆的“吴风”展厅中,特别设置有一套“吴地风物”交互设备,孩子们可以通过摸模型、拍装置、看视频,深入体验吴地文化。“我们不断升级教育,根据孩子实际特点,规划设置分龄服务。”茅天宸介绍,针对学龄前至小学低年级儿童设计的活动,让孩子了解参观礼仪、展览背景,着重体现趣味性;针对小学高年级至初中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校本基础上理解博物新观点,着重体现实践性;针对高中生的活动,则以探索性、研究性的讲座沙龙等为主,引导学生提出观点和深入思考,着重体现创新性。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正确引导。朱琳建议,逛博物馆前,家长要做足功课,过程中才能根据孩子自身的喜好,进行渗透、引导、触发,让游学“活起来”。“我推崇探究性学习。一是不仅限于浏览,家长要注重向孩子传递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直接要素;二是把苏州文化放置在中华文明的视野中,让孩子感悟其历史作用;三是多注重国际文化交流和巡展。依实物培养中小学生从文化上理解、尊重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多样性,同时引导他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朱琳说。
“我们还在不断研发、将逐步推出系列《吴博核心课程手册》,结合线上教育平台,通过云直播、云观展,让文博知识可视化、历史信息情景化。”茅天宸透露,他们计划以信息“样板间”形式,建立“云端”博物馆教育公共资源库,让不便来馆或其他地区的孩子们,也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博物馆教育服务。朱琳也提到,对于身处当代社会的每个中小学生来说,包容与互鉴的意识是必备的素养之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要特别注重人类自古以来的创造力及其在一定历史阶段创新的“惊叹号”,尤其是文博资源与现实的链接方面,即触通现实的意义。“很高兴看到学生群体中的‘博物馆热’,他们会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成为潜在的文化传承者、创造者。”朱琳说。
2025-01-11
2025-01-11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