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旧县“鸡毛换糖” 换出基层自治新风尚

2025-01-15  A+ A-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江南网欢迎您! 
从换小小日用品到成立公益基金,再到乡村治理

杭州日报讯 “鸡毛换糖”最早形成于浙江义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商贩手摇拨浪鼓,以红糖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是一种谋生方式。

这几年,“鸡毛换糖”成了桐庐的热词。2016年,桐庐旧县街道西武山村开起第一家“鸡毛换糖”店,用垃圾换日用品,小小“鸡毛”撬动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爱护美丽家园的意愿。如今,新时代“鸡毛换糖”模式已在当地全覆盖,不仅能够兑换物资,还成立了公益基金,并与村民自治、文明实践等相结合,成为乡村治理的创新范例。

典型案例

——以物换物 换来靓丽家园和良好习惯

一大早,西武山村村民徐木英提着纸板和烟头,等在“鸡毛换糖”店门口。她是店里的忠实“顾客”,“每月开3次,每次我都是第一个到。”因为这家“鸡毛换糖”店,一家人坚持垃圾分类8年,老伴的烟头、用过的塑料袋等都能变废为宝,换来洗洁精、肥皂等日用品。

离开门时间差几分钟,店面管理员赵燕匆匆拿着钥匙赶过来,怕村民久等。推开门,墙上的《价目表》十分显眼,上面标注着哪些垃圾可以换什么物品。例如,50只塑料袋兑换鸡精一包;300个烟蒂兑换打火机一只……“行情”会定期有所调整。

店门口的垃圾桶,分门别类做了记号,徐木英把纸板放到相应垃圾桶里。“还是老样子?”赵燕记录好后,给了她一块肥皂。不一会,这里就聚了不少人。

西武山村是旧县街道下辖的5个行政村之一,面积3.2平方公里,农户不到百户,但有60多家企业,外来人口达1000多人,垃圾多、分类难曾是村里的老大难问题。2016年,旧县街道在西武山村开起首家“鸡毛换糖”店,每月的10日、20日、30日,村民可以用垃圾去换日用品,明码标价,回收上来的垃圾送到垃圾处理场。

“只要开门,这里就会成为最热闹的村中心。”当年,赵燕就在店里帮忙,她看着一批批像徐木英这样的村民,改变了随手扔垃圾的习惯,“看到地上有塑料瓶、烟头,大家都下意识捡起来,很多人现在都是垃圾分类的‘高手’。”

眼见有了成效,2019年“鸡毛换糖”店推广到了旧县街道的5个行政村。洋塘西路111号处在旧县街道中心,也是“鸡毛换糖”总店的所在地。负责人冯秋丽介绍,因为大家都爱往这来,“我们干脆也把‘党员和事佬’‘小候鸟’照料站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放在了这里,让这间小店面发挥更大作用。”

如今,“鸡毛换糖”又有了“子品牌”“秸秆换糖”。去年10月30日,旧县街道的6家“秸秆换糖”店同步开张,吸引农户主动收集秸秆到指定地点兑换积分。推出首日,就回收秸秆超过2.5吨,积分兑换物品价值超过1000元。

区域亮点

——整合“鸡毛换糖” 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鸡毛换糖”在桐庐旧县街道做了近9年,一直在迭代。2016年开始在西武山村试点,到2019年启动“鸡毛换糖”垃圾分类2.0版,再到如今“桔梗换糖”的出现,它的生命力,一方面来自其与村民的相关性,另一方面离不开旧县街道探索的经营模式:街道商会主动捐资成立专项公益基金,农商银行也捐赠兑换物资,确保项目可持续运营。

如今,垃圾分类模式越来越完善,覆盖面越来越广,兑换物品越来越多元,垃圾末端处理上也更加精细。旧县街道垃圾分类准确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

当“鸡毛换糖”品牌深入人心,旧县街道借助“鸡毛换糖”的阵地,整合了“党员和事佬”“小候鸟”照料站新时代文明中心(所、站)等,建立“旧事论是”议事评理堂基层自治村级平台,通过自愿报名、组织推荐,各村组建民间“议事评理员”队伍。每月逢十,上午兑垃圾,下午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和商会代表齐聚一堂收集民意、听取民事、分析民情、回应民声,对“老大难”问题追根溯源,“旧县的事情大家来断是非”,促进村社基层和谐发展。

这样一“整”,让“鸡毛换糖”引导全民从参与垃圾分类,到参与社会治理、参与文明实践等方面扩面提质,走出了一条长效发展的新路子。

专家点评

鸡毛换糖,用活文明的辩证法

这是新时代桐庐“鸡毛换糖”的2.0版:垃圾“明码标价”成了“硬通货”,续写了“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篇章,擘画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画卷。事实上,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乡村治理有效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鸡毛换糖”,换出了美丽乡村新环境;“秸秆换糖”,撬动着乡村治理新模式。

从“鸡毛换糖”到“秸秆换糖”,看似是以物易物的小游戏,用活的却是文明转化的辩证法。这个辩证法里起码有三个“善政逻辑”:

一是相信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政治性与群众性的辩证统一。相信群众,就是相信群众有传承文明、拥抱文明的能力。二是改“堵”为“疏”。慎用禁令、少谈口号,从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入手、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切出发,思路一变天地宽。三是共建共享。“鸡毛换糖”这样的好创意,最终成为基层治理的好样本,离不开村组、街道、商会等各方的“双向奔赴”。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鸡毛换糖”,用活的就是这样的文明辩证法。

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