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城市 > 南京 > 正文

美籍华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后代鲁照宁连续20年为南京大屠杀史实搜证、捐赠史料文物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12-14 09:28:40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www.xjnnet.net/欢迎您! 

☆ 江南网 ☆欢迎您 

冷空气带来的降温让南京的最低温度逼近0℃。下午2时多,鲁照宁乘坐的飞机从美国抵达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出机场时,他的行李车上堆着4只大箱子——里面全是他准备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史料文物。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这已经是鲁照宁今年第二次回到南京捐赠了。自2004年起,他连续20年在海外为南京大屠杀史实搜证,向纪念馆捐赠史料文物2400多件(套)。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和上一次回到南京不同,除了捐赠史料文物,12月13日,在第十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鲁照宁作为代表之一,撞响了和平大钟。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6位亲人死于日本侵华战争,是捐赠者更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后代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在去纪念馆捐赠的这天,鲁照宁换上黑色外套,专门去买了一束菊花。他捧着花走到纪念馆一侧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单墙前,轻轻地将花束放下。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这是我的亲人。”指着“哭墙”上鲁葆寅的名字,鲁照宁说。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这些年,帮助纪念馆搜集并捐赠南京大屠杀相关史料文物的华侨华人有好几位,作为美籍华人,鲁照宁有些特殊——他是南京人,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后代。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我小时候就住在鼓楼医院对面,初中在人民中学上的。”鲁照宁告诉记者,他1964年出生在南京,16岁时随家人移民美国,“我小时候只是偶尔从祖辈口中听说过抗战,对南京大屠杀惨案知之甚少。”鲁照宁有阅读报纸的习惯,到美国后,每年的一些特殊节点,比如7月7日、9月18日等,华人报纸都会有关于中国抗战的纪念性报道,他从报纸上对抗战和南京1937年12月发生的惨案开始有了一些了解。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2000年,一本书的出现让鲁照宁第一次深入接触到南京大屠杀历史,这就是张纯如所著的《南京浩劫:二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阅读这本书时,书中那些南京的地名和鲁照宁关于家乡的记忆重叠起来,他深受触动,“第一次知道原来家乡曾有这样惨痛的历史。”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2003年,鲁照宁回南京探亲,一个人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看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史料,鲁照宁说:“当时感觉我的天地都在颤抖,震惊、悲愤,更多的是心痛!”一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下根——在海外为南京大屠杀史实搜证。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2004年,鲁照宁向纪念馆捐赠了张纯如《南京浩劫:二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英文原版书和一名日本人撰写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书,这之后,他的捐赠从未停止。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起初,父母对他这样做非常反对。“当时我的孩子还小,父母认为我应该多一些时间照顾家里。”鲁照宁说,而且他将自己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来搜寻购买史料文物,身边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他却毫不在意。他说,这些年来,他就是为南京大屠杀史实搜证的“独行侠”。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父母态度的转变发生在他已经为此事努力十多年后。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鲁照宁受邀观礼。这让他感受到了至高的荣誉。回到家后,他和父母分享了观礼的感受。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2017年12月,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鲁照宁携年迈的父母回到南京,除了捐赠文物,他陪同父母参观了纪念馆。走到“哭墙”前时,他的父亲流着泪说:“这上面有我们的亲人啊……”那一次,父亲才告诉鲁照宁,鲁葆寅是鲁照宁的二爷爷。侵华日军屠城时,鲁葆寅本来是躲在家中的阁楼里,等到枪声停歇才悄悄下楼来,没想到刚到楼下,就被闯入的日本士兵用刺刀刺死。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鲁照宁从父亲口中得知,自己还有个小姑奶奶,即祖父最小的妹妹,名叫鲁美音。1940年,鲁美音是中国航空公司的一位空乘,当年10月29日服务于成都—昆明的航班时,途中飞机遭到日军机枪扫射,不得不紧急迫降。逃生过程中,鲁美音返回机舱救出一名婴儿,撤离时又遭遇日军机枪扫射,她将婴儿紧紧抱在怀中,婴儿得救,自己却中弹身亡,当时她已怀有身孕。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4296名中外抗日航空英烈中,鲁美音是唯一一位女英烈。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除了鲁葆寅和鲁美音,鲁照宁的大家族中还有4位亲人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死去。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原以为是国恨,没想到也是家仇。”鲁照宁说,从那以后,他感到身上又多了一份责任,父母家人也非常支持他继续搜寻史料文物,父亲还撰写了回忆录,用文字将家族史记录、传播。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努力寻找更多铁证,捐赠的不少史料文物为首次发现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这次回南京,抵达的第一时间,鲁照宁就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不顾长途飞行和倒时差的疲惫,展示了他这次带回来的史料。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你看,这满满一箱子,是1937年—1938年两年的《纽约时报》版面胶片版。”鲁照宁打开一个大行李箱,里面是码放整齐、满满当当的小纸盒,每个小纸盒上都写有日期。他轻轻抽出一个写有1937年12月—1938年1月的纸盒,对着灯光举起胶卷,一点点地寻找。可能因为胶卷上的字太小,他的手放了下来,眨着眼睛说:“这里面就有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是铁证。”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这些胶卷,不仅可以冲印出来,还可以播放幻灯片,是鲁照宁从美国一家图书馆购买到的。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除了1937年—1938年两年的《纽约时报》版面胶卷,鲁照宁还带回来《纽约时报》《芝加哥每日论坛》《旧金山纪事报》《纽约世界电讯》《圣路易斯邮报》等14种125份美国报纸,上面都载有侵华日军对上海和南京等地发动进攻、日军的暴行以及中国抗战等内容。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如同在地狱里的4天’是对南京被包围和被占领最恰当的描述。我刚刚登上‘瓦胡’号炮舰,我是自从日军进攻南京以来第一批离开首都的外国人。当我们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看到的最后一幕是300名中国人在江堤前被无情地处决,那里的尸体已经堆积没膝。这是过去几天南京疯狂景象的典型写照。”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这是鲁照宁捐赠的1937年12月18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中的一篇报道。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鲁照宁捐赠的1937年12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和1937年12月14日美国《芝加哥每日论坛》,均转载了日本报纸中有关两名日本军官进行“百人斩”竞赛的报道。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12月8日,纪念馆举办2023年新征文物史料新闻发布会,专门邀请鲁照宁参加。发布会上,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专家对鲁照宁此次捐赠的部分史料进行了点评。江苏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认为,这些美国报纸报道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等地的暴行以及西方世界的反应,尤其是第一次见到西方媒体对“百人斩”杀人竞赛进行了报道,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物和展陈价值。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纪念馆文物部部长艾德林说,鲁照宁捐赠的不少史料文物都是首次发现,非常珍贵,对于研究南京大屠杀史实非常有帮助。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在纪念馆的展厅里,能看到不少鲁照宁捐赠的史料文物。日军攻占中华门的照片,中国男子的头颅被砍下、嘴里还被塞进一个烟头的照片,都是他捐赠的,这几张照片被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惨案的纪实、新闻报道所引用。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除此之外,鲁照宁捐赠的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文物还有:侵华日军第六师团步兵第四十五联队步兵炮队伍长福岛正久的军队手牒,手牒详细记载了福岛正久1937年11月19日—12月14日参加侵占南京的战斗,这支部队就是曾参与南京城南一带大屠杀的主要部队之一;由鲁照宁捐赠的1937年12月9日《芝加哥论坛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日军涌向南京,并攻破南京郊外的高桥门的消息。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因为捐赠了很多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史料文物,2014年,鲁照宁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别贡献奖”。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前不久,纪念馆专门举办了“为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海外征集文物展”,这个展专门为鲁照宁设置了一个环节,展出他捐赠的文物。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在12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鲁照宁展示着自己带回来的史料文物,他直视着镜头,一字一句地说:“我是南京人,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需要被更多人知道,守护历史就是守护和平。”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和平钟声永远回荡在心中,将搜证到生命最后一刻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采访鲁照宁有一个“惯例”,不可以询问这些史料文物的价格,不可以问这些年来为搜证花了多少钱。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鲁照宁捐赠的每一件史料文物,都是他购买来的。为了找到更多有价值的文物,他总是在深夜浏览海外购物网站,用关键词搜索,寻找收藏者出售的和南京大屠杀惨案相关的收藏,或是利用休息时间埋头在图书馆、旧货店,找寻一切有可能记载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报纸、书籍、书信等。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耶鲁大学保存了约翰·马吉等多位南京大屠杀发生时生活在南京的外国友人的日记、书信等。鲁照宁曾数次前往耶鲁大学,扫描或复印了这些外国友人的书信达600多件,并全部捐赠给纪念馆。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很多文物史料要在网上竞拍,为了拍到手,鲁照宁常常用比别人高很多的价格确保拍到,半夜还要爬起来打开电脑看有没有成交。曾经有一本1937年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杂志合订本,上面有关于中国抗战以及侵华日军进攻南京的报道,为了买到这套杂志,在别的买家出价都不超过100美元时,他直接出价1000.01美元。第二天凌晨醒来,他第一件事就是看竞拍结果,看到自己拍得了那套杂志,他拍着手在房间里跳了起来。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鲁照宁常常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邮包,这是因为他总是在各国网站上购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我的工作常常有加班的机会,我都会争取多加一些班,这样可以有更多的加班费,支持我做这件事。”鲁照宁是纽约电力公司的工程师,今年下半年,他几乎每天都在加班。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鲁照宁在美国的收入并不低,但他在生活中却尽可能地节省开支,以留出更多的资金支持自己购买南京大屠杀史料文物。他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是他爬到很高的楼梯上亲自维修房屋。他说,在美国,请工人维修房屋花费很高,为了省钱,他就自己干,家里的阁楼、车库都是他自己装修的,水电坏了也都是自己维修,他开的车是已经用了很多年的“老爷车”。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谈到这些年搜证的经历,鲁照宁坦言,自己一度非常痛苦,但内心越来越强大。随着搜寻到的史料越来越多,在不知多少个夜里,他独自一人待在地下室,打开一盏小灯,仔细阅读记载南京大屠杀惨案的那些文字。触目惊心的描述无数次令他失声痛哭,他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深陷在望不见头的暗巷。但越是痛苦,他就越想搜寻更多铁证,并且将搜寻目标从南京大屠杀惨案相关史料文物扩大到中国抗战史料文物,捐赠的纪念馆也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家增加到国内的多家抗战类纪念馆。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12月13日上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鲁照宁静静肃立在和平大钟前。随着青少年诵读的《和平宣言》最后一字落音,鲁照宁和其他5位各界代表合力撞响和平大钟。3声浑厚有力的钟声响起,他的眼泪夺眶而出,“这钟声会永远回荡在我心中,我将牢记我的使命!”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明天,鲁照宁就会返回美国,这次回去,又将是一次新的为搜证而奔波的开始,“生命不停止,搜证就不会停止。我会永远坚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瑜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摄影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孙中元3BR江南网|记录生活记录美|江南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