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网欢迎你/www.xjnnet.net/江南网荣誉出品 |
记者了解到,今仓基湖村境内,明末时为仓基湖的湖心。据明万历年《宿迁县志》记载,县东30里有湖泊,富豪石崇曾在岸边建立粮仓,遂取名为仓基湖。湖周45里,湖中盛产莲,莲花轻漾,清香怡人。采莲时,歌声悠扬,令人心旷神怡,传为胜景。因清代黄河泛滥,湖泊沙淤成田。明代吴隐《仓基莲唱》诗云:“石家事业竟如何,请看仓基水上波。一棹西风吊千古,月明谁唱采莲歌。”
“仓基湖已经沙淤成田,如今看不到湖泊的影子。但是这里生产的金针菜,却声名远扬至今。我们这里的‘丁庄大菜’主要产自原登山村,它是特产黄花菜的代名词。”陈双喜说,这里盛产的国标品质的金针菜,因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丰富的品种资源、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独特的加工工艺,闻名国内外市场。1577年宿迁《万历志》中记载,宿迁自古以来是我国著名的金针菜产区,早年曾作为贡品,并沿古运河行销南北。20世纪80年代,产品销往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这里的特产金针菜,2015年12月获批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
“我们村现有金针菜种植面积300多亩,今年秋季,又栽植了200亩,总面积超过500亩。另外,我们仓基湖村合作社投资种植金针菜60余亩,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约40人,金针菜采摘季节约3个月,每人可增收6000元,这个项目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陈双喜介绍,作为村干部,他带头发展金针菜产业,流转30亩土地种植金针菜。“除去各种成本,今年每亩金针菜纯利润达到2000元。我们这里种植的金针菜目前供不应求,最大的特点是能够给富余劳动力提供在家门口赚钱的机会,除草、开沟、施肥、采摘、晾晒、销售等,都是本地留守人员前来务工的,一年也就干3个月,每个劳动力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
“我今年70岁了,平时没事就带着留守人员到金针菜地干活,像我这么大年纪,采摘金针菜是轻快活。我算了一下,今年我在金针菜地里务工,3个多月赚了8000多元,这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当过村干部的孙成爱说,仓基湖村除了稻麦种植,当地村民祖祖辈辈都没有丢弃金针菜这个传统产业。“金针菜采摘下来后,既可以销售鲜菜,也可以通过蒸馏、晾晒,加工成干金针菜。散装干金针菜销售价每斤40元——70元,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都把金针菜称作振兴乡村的‘金条’。”白发苍苍的孙成爱笑着说。
陈双喜介绍:“金针菜是我们村的特色农业,目前,我们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按照‘1+X’模式,重点发展金针菜主导产业。我们在325省道两侧及宿泗路沿线,重点发展金针菜种植,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散户+社会资本’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模式,使企业和广大农民在金针菜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增收,实现共赢。”
江南网欢迎你/www.xjnnet.net/江南网荣誉出品 |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