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 正文

望江门饮食男女

文章来源:都市快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9-11 15:42:22
  《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net/欢迎您! 

☆ 江南网 ☆欢迎您 

如果问杭州哪个地方的美食最具代表性,很多老杭州人的答案都是“城南”,如果要再精准一点,城南哪里呢?望江门。

望江门也称草桥门,是古时杭州东南方向的城门。门外乡民以种菜为业,多由此门运菜进城,“望江门外菜担儿”或者“草桥门外菜担儿”就是这么来的。“菜担儿”的年份比较近,再往前看,望江门的鱼市更出名。

有鱼有菜就有市,有市就有店,望江门的美食传统就这么传下来了。这几十年来,这里成为杭州美食潮流的风向标,最早的夜宵胜地带火了小龙虾,还开创了“城南派”面馆。如今,以望江门为名的大小饭店、面馆,遍布杭州的各个区域。更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个主城区的菜场,都有摊位声称自己在望江门菜场做过千张包、蛋饺,好像这就是品质的保证。

老杭州人所说的望江门,到底是指哪一块区域呢?一般认为,以江城路与望江路交叉口那块“古望江门”碑为原点,半径一公里之内都可以称为望江门。

邱卫忠就是在望江门长大的。初中时代的他,烧了人生中第一碗片儿川,冥冥中踏出了当厨师的第一步。最早,邱卫忠在紫花路上租了个车棚,开出了第一个铺子,就两张桌子,专做夜宵。后来,他到望江路找了个店面,这次店面大了些,40多平方米、五张桌子,还是只做夜宵,店名叫“隐食小馆”。

可能有人猜到了,邱卫忠就是以一己之力带动笤帚湾私房菜热潮的大头隐食小馆老板“大头”。在望江门时期,他的几个名菜就基本定型了,其中最出名的当数臭豆腐皮皮虾,这个菜后来成为城南一众私房菜馆的“标配”,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最初是哪个饭店先做起来的。

时至今日,“我老底子在望江门做的”,仍然是很多专业厨师(或老板)的金字招牌,大家都会肃然起敬,毕竟那边集中着“嘴巴最刁的老杭州客人”,经过他们检验的,都是有点花头的。

望江门这几十年的美食变迁,要从几个人、几家店聊起。

80年代:从面馆开始做起

江城路上的雅惠酒家稳居望江门核心地带,今年正好是他们的40周年庆。作为雅惠酒家第一代老板娘,93岁高龄的王雅仙依然记得当年开店时的细节。那是1983年,她花600元在水仙弄盘下一个小小的二层楼店面,楼下除了厨房,就只能放下一张桌子,全家人则住在二楼狭小的空间里。

5斤面、2斤咸菜,王雅仙开始了自己漫长的餐饮生涯。最开始,在店里做的只有她和大儿子两个人,儿子烧菜,她包干了其他所有的事情。每天一大早,她就骑着自行车从城南赶到拱宸桥、卖鱼桥买菜,因为那边有很多菜农过来摆摊,菜品好且便宜。另外,当时啤酒也不像后来这么普及,她要大老远用自行车去运回来。

王奶奶不识字,自然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成本核算,她定下一条质朴的店规:我家里人吃什么就给客人吃什么,菜不能卖太贵。

“像家里一样的干净,像家里一样的味道”,雅惠很快就有了第一批忠实顾客,城站附近的“踏儿哥”(即三轮车工)不但自己成群结队来吃饭,还常常拉着客人来。顺应市场,他们开了夜宵,“那个时候夜宵店不多,我们生意毛好嘞,5块钱可以吃很好了,有客人从拱宸桥赶过来吃呢。”

之后的几年里,杭州的餐饮界又诞生了两个了不起的老板娘。

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起就做“行贩”卖水产的沈桂芝,在万寿亭菜场开出一个 “面摊儿”,主要做拌面、油渣面,还有她自制的素肠。就这样的流动简易小摊,早上可以卖出700碗拌面,中午的油渣面能卖上千碗。

第二个是横河桥那边摆个水果摊儿的贾慧娟,为了解决女儿的早饭问题,她打算自己开个面馆。每天早上,她都会去旁边的面摊儿吃碗拌川,一边吃一边留心看师傅怎么烧面。回家练了一段时间,贾慧娟真的把面馆开出来了,可能因为选址特别好,就在望江门的铁路道口旁边,人流量大,第一天准备的10斤面,出乎意料地全部卖完了。

那是1986年,杭州城里的专业面馆很少,贾慧娟的店也不只是做面,还有馄饨和一些小炒。当时是一面一烧,片儿川、虾爆鳝这样的老杭州味道,很快赢得周边客人的青睐,成为望江门的名店之一,是无数人记忆里的深夜食堂。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